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水文化遗产 六海映日月 八水绕京华

胡燕 贺润
经纬历史


“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保护北京老城的水系格局是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方面。北京城现有六片湖泊,八条河流,简称六海、八水。六海包括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什刹海;八水包括通惠河(含玉河)、北护城河、南护城河、筒子河、金水河、前三门护城河、长河、莲花河。


北京水系发展历史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分封蓟国和燕国。黄帝的后人被分封在蓟城,位于现在的北京广安门一带;召公被分封在燕,位于今天的琉璃河一带。后来,蓟国衰落,燕国强盛,两国合并,以蓟城为都城。所以,北京城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而蓟城建立的水源地就在莲花池,即现在的莲花池公园,可以说这里是北京城真正的肇始之地。

金代在广安门一带建立中都,开启了北京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在漫长的城市建设和都城发展过程中,水系是北京城市的起源,与北京城市形态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从奴隶社会的燕都蓟城,一直到封建统治时代的金中都城,都是以莲花池水系为中心,开源引水,解舟揖交通之便。金中都引城西天然湖泊“西湖”(今莲花池)水,经洗马沟进入中都城,再流入皇城,辟建风光秀丽的琼林苑、瑶池等,后改称鱼藻池(今北京宣武门外青年湖),向南流入洗马沟,经南城垣水关流出城外。金中都人口不多,因此虽然莲花池水量不大,也能满足城市用水。金代有白莲潭,水域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什刹海三海、北海、中海,大概因广种莲花而得名。当时修建了离宫,后来成为元大都的新址。

到了元代,为防范永定河洪水泛滥,放弃金中都旧城,在东北郊太液池(今中海)大宁宫的基础上另建新城,即元大都城。元大都成为当时全国性的政治中心,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旧都莲花池有限的水源不能满足城市需求,于是寻找到水量更大、更稳定的积水潭(元代称为海子)为新的水源地,解决城市生活及漕运用水,满足了城市建设与百姓生活的用水需求。同时,开凿于隋炀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是当时漕运的主要通道,后修建通惠河,将大运河的终点引到积水潭,南方来的船舶直接进入大都,成群结队停靠于此,码头林立,贸易兴盛。通惠河成为元大都物资供应的生命线。后来又修建了金水河,把玉泉山的泉水引至皇宫,专供宫廷生活使用。

明代永乐皇帝在营建北京城时,修建了宫殿、城墙、护城河等。北城墙南移,利用高梁河、积水潭为北护城河。嘉庆年间,修筑外城,开挖外城护城河,汇入通惠河。据勘查,护城河总长41.19公里。

清朝则完全沿用了明朝北京城的水系。清初经过几十年的经济恢复,到了乾隆初年,才下决心整理西郊水道,增辟新水源。而《乾隆京师全图》正是绘制于乾隆初期的资料。

 

积水潭舳舻*[zhúlú]蔽水

金代的白莲潭因干涸以及疏于治理等原因,在元代被分隔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积水潭,俗称海子,供居民生活用水及漕运使用。《元史·地理志》记载:“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恣民渔采无禁,拟周之灵沼云。”白莲潭南部称为太液池,是皇家专用的园林水景。太液池与积水潭之间,不仅仅是水面上的分割,其水源也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可谓是皇家特权的直接体现。积水潭的水,来自于西北部的白浮泉、翁山泊、高粱河等水系;太液池的水,来自于西郊玉泉山,是专门为皇室修建的一条输水渠,即金水河。《南村辍耕录》云:“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浚太液池,派玉泉水,通金水。”

后来金中都毁于战火,忽必烈命令以白莲潭的离宫为中心重新建设新的都城。以积水潭东岸与万宁桥相连,形成大都中轴线,以积水潭西岸为大都西城墙,修建大都城,将积水潭水面包括至城内,形成了以水面为中心的城市格局。皇城中心为一条虚无的轴线,即太液池水面,围绕水面,建立四座宫殿,大明殿、延春阁、兴圣宫、隆福宫(东宫)四组建筑环绕太液池,分别为皇帝、皇后、太后、太子的宫室,形成环湖而居的格局。整个皇城中主次空间明确,水系统领全局。皇城中轴线与大都中轴线不重合,以开阔的水面、湖中的小岛、岛上的山峰形成一条虚无的轴线。四组宫殿占据四角,又隐约衬托着皇城中轴线。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水系治理方面贡献重大。他引西北之水入高粱河,与现代北京修建的京密引水渠几乎一致,古人智慧可见一斑。他还修建了大量的河湖水闸,解决了元大都水系难题。现在北京积水潭北侧还有郭守敬纪念馆,以纪念北京城水系的变迁。经过治理,积水潭水面辽阔,用于灌溉、漕运、停泊江南漕船及市民生活用水。元人黄文仲在《大都赋》对停泊的船只描述道:“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说明当时的积水潭码头非常热闹。

元代的通惠河从通州连到积水潭,延伸了京杭大运河,使得漕运船只可以直达城市中心,方便了居民生活。《元史·列传·卷五十一》载:“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名曰通惠河。”

 

银锭观山水倒流

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俗称“后三海”。明代文献《帝京景物略》记载:“京师梵宇,莫十刹海若者。”什刹海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则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什刹海景区风光秀丽,被誉为“北方的水乡”。

明代中期,为保障北海、中海和南海的供水,从积水潭西海向北海直接开挖一条引水河,缩短通流北海的路程,保证供水。北海水流变大,因而又返回什刹海,再经过银锭桥流入后海,形成“银锭观山水倒流”的景观。


水系变迁

《乾隆京城全图》是我国现今保存幅面最大、绘图时间最早、内容最完整的一幅按照近代绘图法制作的京城全图。采用中国传统的平立面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将每一座府邸、院落,甚至房间都绘制在图中,同时也描绘出河流湖泊的位置,是研究北京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料。

根据1750年乾隆京师全图、1914年北京全图及北京城内的主要河流与水域现状,这些水系现在的具体情况如下:

北京水系变迁及现状表北京水系变迁及现状表

(1)积水潭水系范围变化不大。

(2)什刹海的此时已经形成基本格局,但南北两岸水面范围缩小不少,瘦削许多。前海西南角变为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围绕恭王府的月牙河经历解放初的改造已不存,“银锭观山水倒流”的奇景也随之消失了。

(3)北海、中海、南海几无变化。

(4)大明濠是民国时期的名称,可以看到此时大明濠的水源金水河已在此断流。1921年民国京城市政公所由于其年久失修,臭气熏天,将之改为暗渠。

(5)紫禁城周边水系,筒子河无变化;外金水河城内段尚存,其余大部分改为暗河;玉河(也称御河)于1956年全部改成了暗渠,从此消失。2006年“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启动,恢复了七百年前古玉河河道的480米。菖蒲河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填平河沟,改为街道。2002年东城区为恢复其景致,斥资全部搬迁河道两侧居民,拆平后挖出菖蒲河故道,恢复了水面。

(6)太平湖、兵部洼、泡子河、东西河沿、金鱼池、龙须沟等均已不存,转为暗渠。

(7)黑龙潭(南下洼子)即今陶然亭公园。

北京自古以来就是依水而建的城市,历史上各个朝代城市的选址均与水系河道的空间布局密切相关,都城地理空间的改变都直接影响河道的走向、水体性质和水面的大小。但是随着现代历史进程和城市的发展,水文化遗产有所消减,历史河道和水系逐渐萎缩和消失,水文化传承功能退化,水文化记忆逐步丧失。北京城的水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风貌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重要方面,我们应当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些水系,把悠久绵长的水文化传承下去。

 

来源:《家族企业》2022年第03期

0/400 提交
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
图片( 0/ 9

全部评论

0/200
手机访问
返回顶部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  服务咨询:400-819-9993

京ICP证04043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京)字第416号 京公安备案1101080202046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2-8866 举报邮箱:jubao@cnki.net

知网文化
扫码下载客户端

收藏作品,请先登录